
城投债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贡献巨大,但也积累了显著风险。其核心在于项目回报周期长、收益低,平台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偿债高度依赖土地财政与政府隐性担保。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和财政压力加剧,兑付风险凸显,市场信心动摇。因此,盘活存量资产并建立透明、高效的市场化融资退出机制,是化解困局的关键。
从“主体信用”到“资产信用”:一场必然的范式迁越
传统城投模式的根基是 “主体信用”。市场投资人购买城投债,看的并非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而是发行主体(城投公司)背后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偿债意愿。
昔日荣光: 这一模式在土地财政高歌猛进的时代曾畅通无阻。
当前困境: 当房地产周期逆转、地方财力承压时,其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其根本缺陷在于:信用无法穿透到资产层面。这导致大量沉淀在基础设施中的价值无法被市场公允定价和有效流转,最终形成了 “资产是金山,融资是冰山” 的结构性困局。
双轮驱动:RWA重构城投价值链的实现路径
实现这一范式迁越,需要一个双轮驱动的精巧设计,一端盘活存量,另一端优化增量,形成正向循环。
第一轮:存量资产的“信用穿透”与价值重塑
此轮的核心目标,是对城投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海量沉淀资产进行“价值考古”和“信用赋能”。
资产的精细化解构与金融工程: 这并非简单的资产打包。它要求对城投公司持有的各类资产——从有稳定现金流的(如水务、燃气、高速公路收费权),到准经营性的(如产业园、保障房租金),乃至纯公益性的(如图书馆、公园)——进行精细化分类。对于有现金流的资产,可直接将其未来收益权进行代币化。
对于缺乏现金流的公益性资产,则需要更复杂的金融工程,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府付费服务”(GFS)的方式,将其转化为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财政支出承诺,再将这份“承诺”本身作为底层资产进行RWA发行。这本质上是将政府的隐性担保显性化、契约化、标准化。
引入预言机(Oracle)与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治理: RWA的深度价值不仅在于发行,更在于存续期管理。通过部署“预言机”,可以将现实世界中资产的运营数据(如车流量、租金收入、电费缴纳情况)实时、可信地输入区块链。智能合约则基于这些数据,自动执行资产收益的归集、分配、以及对投资者的分红,甚至可以预设违约处理条款。这创建了一个“代码即法律”的微型治理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预和道德风险,构建了坚实的机器信任。

第二轮:产业基金引领的“资产创造”与正向循环
如果说第一轮是“外科手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那么第二轮则是“调理内科”,塑造健康的未来造血机能。
产业基金的角色升维——从“输血者”到“价值发现者”: 在此框架下,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联合投资方。它应成为市场化筛选机制的“探头”和“引擎”。基金以其专业的投研能力和商业逻辑,去发掘并投资于那些真正符合市场需求、能产生内生性现金流的新基建和新产业项目(如IDC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网络、生物医药园区等)。这从源头上杜绝了过去那种“拍脑袋决策、无效投资”的顽疾。
“投、融、管、退”的全周期上链与股权流动性革命: 产业基金与城投公司共同投资的新项目,从诞生之初,其股权结构、治理章程、资金使用情况便登记在链。项目产生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清晰可查。未来,基金和城投公司持有的项目股权,可以被代币化(Equity Token),并在合规的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这彻底改变了传统PE/VC基金漫长的退出周期和高昂的退出成本。一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像购买股票一样,购买某一个数据中心项目0.01%的股权收益权,并定期通过智能合约获得分红。这种极致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将为优质项目吸引前所未有的社会资本。
更重要的是,第二轮创造出的这些“干净”、“优质”的新资产,又可以成为第一轮中进行RWA融资的底层标的,从而形成一个“优质增量带动、盘活存量、化解旧债、再投优质增量”的完美闭环。
超越金融工具:一场深刻的政府治理变革
将RWA视为单纯的化债“神器”是短视的。它的深远影响,在于推动一场地方政府的治理革命:
财政的“显性化”与约束: RWA强制要求地方政府将其未来的支出责任(如政府付费)以标准化的金融合约形式呈现,这使得隐性的债务和承诺变得显性化,有利于人大、市场和公众进行监督,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形成硬约束。
政府职能的归位: 在这个新模式下,政府不再是项目的“操盘手”,而是规则的“制定者”、营商环境的“守护者”和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城投公司也必须从“融资平台”向专业的“城市资产运营商”转型。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治理: 资产运营数据上链,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驾驶舱”,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公共资产的运营效率,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撑。
结语
RWA化解城投债,其道阻且长,涉及法律确权、监管沙盒、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复杂议题。但它指明了唯一正确的方向:告别依赖模糊的“主体信用”的旧时代,走向一个以透明的“资产信用”为基石的新纪元。这不仅是破解眼前债务困局的“术”,更是重塑地方财政金融健康生态、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这场由技术驱动的金融变革,最终将考验我们重构信任、拥抱透明的决心与智慧。免责声明:以上文章为行业资讯结合元话团队的个人思考,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深度的行业见解与观点。若存在侵权或者文章中有其他不实的信息,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积极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元算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wa100.cn/archives/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