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薪砸向虚空:京东招不到的 RWA 人才,正卡住中国数字经济的脖子
京东科技的招聘海报还在发烫 ——80 万到 120 万的年薪,瞄准 RWA 产品总监、稳定币架构师这些听着就 “高精尖” 的岗位。但 HR 们翻遍了简历库,却连一个能真正接住这 offer 的人都找不到。
这不是企业的招聘 KPI 没达标,而是一场撕开中国数字经济转型痛点的 “公开处刑”:当 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成为全球资本竞逐的万亿赛道,当贝莱德、摩根大通早已用资产代币化重构金融效率,中国的巨头们却卡在了 “有钱没人” 的尴尬里。这道人才缺口,藏着的何止是行业焦虑,更是中国能否在 Web3 时代抢占金融话语权的生死命题。
一、RWA 是什么?它凭什么让全球疯狂?
简单说,RWA 是给实物资产装 “数字翅膀”—— 把房地产、新能源电站、供应链欠条这些沉甸甸的东西,变成区块链上可拆分、可流通的数字资产。在海外,这早已不是概念:摩根大通用它把银行贷款代币化,融资效率提升 40%;贝莱德将商业地产拆成碎片,让散户也能买得起华尔街写字楼。
这相当于给传统资产开了个 “全球交易所”,流动性和价值释放效率被彻底重构。而中国,正试图用 “数字人民币 + RWA” 的组合拳,在这场游戏里换道超车。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的表态早已定调:”积极发展 RWA 模式”,这是国家层面向万亿存量资产要活力的信号。
二、为什么中国缺人?RWA 人才得是 “六边形战士”
京东的百万年薪不是噱头,而是给 “复合型怪物” 开的价码。想做 RWA 产品总监?得懂区块链底层技术,能设计资产上链系统;还得吃透数字人民币规则,让合规和创新不打架;更得懂新能源电站怎么估值、供应链债权怎么确权 —— 缺一块板,这活就接不住。
国内高校的课程表还在纠结 “区块链算不算计算机必修课”,企业只能盯着海外人才 “挖墙脚”。就算有甄瓴科技、IRWA 协会推出的认证课程,能同时打通技术、金融、产业、合规的人,仍是百里挑一。这种 “培养速度追不上赛道热度” 的错位,让中国的 RWA 布局像装了引擎却缺了方向盘。
三、破局者在哪?这场人才战,早已是国家战略
没人相信京东会一直招不到人。现在的人才荒,更像一场倒逼变革的 “催化剂”:
企业端,京东、蚂蚁们一边砸钱抢人,一边自建培训体系,把传统金融人才往区块链赛道 “转岗”;
机构端,IRWA 的认证成了行业通行证,甄瓴科技的课程刚上线就被抢空,有人花半年拿下证书,薪资直接翻倍;
政策端,地方政府已经开始 “定向孵化”,上海、深圳的金融科技园区里,RWA 人才实训基地正在冒出来。
这不是企业单打独斗。当潘功胜说 “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时,其实已经划下了战场:谁能先填满这人才缺口,谁就能在 “数字资产 + 实体经济” 的融合里,拿到制定规则的权力。
四、缺口背后,是普通人的时代窗口
别只看到京东的焦虑。对于想踩上风口的人来说,这道缺口恰恰是机会:一个 RWA 合规师,既要懂《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又要会看资产负债表,这样的人现在年薪起步 50 万;一个熟悉新能源领域的 RWA 解决方案专家,因为能打通 “光伏电站估值 + 上链技术”,猎头报价已经摸到了 80 万。
这不是遥不可及的 “精英游戏”。当高校开始联合企业开 “RWA 定向班”,当政策逼着产学研拧成一股绳,今天的 “人才荒”,或许就是明天的 “造富潮”。
这场 “百万年薪招不到人” 的闹剧,终会过去。但它撕开的裂缝里,我们已经看到了答案:中国数字经济的突围,从来不只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人才厚度的较量。谁能在这场人才孵化战里跑赢,谁就能在全球 RWA 竞赛里,把 “追赶者” 的标签换成 “规则制定者”。